理论需要“破壁”,方能直抵人心;传播唯有“共情”,才能澎湃不息。
\n日前,“感悟思想伟力 激扬文化自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央媒体、地方宣传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众多嘉宾齐聚山城,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高效传播,交流经验做法,碰撞思想火花。
\n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高质高效传播是做好理论武装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理论传播怎样才能传得开,又该如何“圈粉”呢?
\n7月30日,“感悟思想伟力 激扬文化自信”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在渝举行。/重庆卫视
\n01
\n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其关键前提是:理论能成功传播,进而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理解和认同。由此可见,做好理论传播,至关重要。
\n从历史维度看赢正通,重视理论传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符合当时国内国际环境需要的理论研究与传播工作,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增强精神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n现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n事实上,理论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直击人心的思想耕耘,需要精准把握实际需求,综合考量传播效果。
\n近年来,重庆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传播上亮点频出、成效显著。
\n比如,重庆精心打造理论宣传新媒体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和深度评论栏目“重庆瞭望”,把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有机结合,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创办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将专家讲与群众讲相结合,把理论性与故事性相融合,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n举办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传播研讨会,正是重庆积极做好理论传播的务实行动。研讨会上,一个个生动的经典案例,一份份充实的传播报告,为全媒体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n02
\n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n从这个视角看赢正通,理论传播“圈粉”的过程,其实也是“大众化、化大众”的过程,需要解决“传得开”的问题。
\n首先,理论传播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党的创新理论从群众中来,必然也要到群众中去。现实中,群众既是理论传播的对象,更是理论的传播者。这就决定了理论传播不能局限于在组织“内循环”或在少数群体中“小循环”,而是要面对广大群众,搭建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n其次,理论传播的目的是“化大众”。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传播不是为传播而传播,而是通过大众化传播,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不断提高全民理论素养、思想水平,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为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并成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n最后,大众化程度是衡量理论传播力的重要指标。大众化不是理论的降维,而是知识能量的释放。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演变,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巨大变革,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到达率、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理论广为人知。
\n比如,全国各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主题宣传,陆续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思想的力量》等理论栏目。这些栏目借助多媒体传播,生动展现思想的价值、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爱上理论。
\n7月22日,党员读党报·先锋谈金融——重庆日报名编名记重庆三峡银行优秀党员微宣讲活动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n03
\n理论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理论传播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理论要在通俗化传播中“圈粉”,重点是要在“解构”上把握好以下几组关系,聚力解决“记得牢”问题。
\n把握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无论“屏对屏”的线上,还是“面对面”的线下,理论传播都可以出新出彩,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优势互补。
\n比如,《重庆日报》创新性打造“党报先锋读聚力量——党员读党报”活动品牌,组织名编名记深入机关、区县、街道社区、企业、高校等基层一线,通过喜闻乐见的“微宣讲”,将党报上的理论政策转化为“听得懂、愿意听”的百姓语言和身边故事,吸引众多党员干部群众“路转粉”。
\n把握好内容与技术的关系。理论传播的内容与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内容上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微故事讲述大道理、用实践成果回答理论问题,让理论传播从“生硬的文本”变成“沸腾的语言”。
\n另一方面,技术上要综合运用电视、短视频、报纸、社交平台等各种传播媒体,尝试5G、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融入语言、声音、文字、影像等多种媒介,让理论传播变得很潮、很酷。
\n比如,秉持“让党的创新理论响彻青年”理念的“理响青年”栏目,以00后为主要受众群体,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累计刊播视频超530期,全网总播放量超7亿人次,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上理论宣传品牌。
\n把握好系统化与碎片化的关系。理论传播要变“枯燥乏味”为“通俗易懂”,就要主动适应移动化、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传播趋势和受众接受习惯,兼顾好系统化与碎片化,让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
\n要做好理论的系统化传播,让受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从概念到学理、从逻辑到体系、从内容到话语,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实践价值等;要做好理论的碎片化传播,打破“学习必须正襟危坐”的固有认知,不断创新讲述方式、话语表达、传播形式,让丰富的理论产品供给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碎片化时间精准适配。
\n正如中国社会科学网影像组负责人王村村所言:“最好的理论大众化,是共情;最好的理论通俗化,是共语;最好的理论传播,是共建。”
\n当共情被激发,当共语被倾听,当共建成为常态,党的创新理论就能传播更广、“圈粉”更多。
\n原标题:理论传播如何“圈粉”?赢正通
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